郭晓冰:一个好的公益团队,要像一个“焖烧锅”
发布者:williamhill在线体育宣传部 发布时间:2020/9/15 14:11:37 点击率:
郭晓冰 简介
祖籍河北,1965年出生于山东济宁。2002年底来到深圳,由公益融入深圳,策划过深圳“日行一善”等大型公益活动,编有《楚楚动人——深圳善行志》。
现为金融培训师,心理咨询师,知名公益人,深圳益加益学院创始人,广东人文学会理事。在山东微山县微山岛杨村运营社会企业创客平台,致力于中国乡村建设和教育,探究用商业思维解决社会问题。
“我整个的人生,一直在跨界。”
郭晓冰,这样评说自己的跨界:明明喜欢文学,奈何进入银行跟数字打了二十多年交道;明明从事了近二十年的金融,偏又跳出银行转身为培训师;明明在商业领域越做越顺,又乐此不疲地投身公益培训,为公益人士赋能;明明自己的名字是郭晓冰,却更享受学员们喊她“小一老师”……
一年365天,郭晓冰有200多天奔波在全国各地,一个常见的情形是,白天,面对银行人员侃侃而谈;晚上,又对公益人士倾囊相授……
做商业培训的时候,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金融培训师;做公益培训的时候,她又是一名风趣幽默的公益培训师,两种身份,切换自如,互不影响,互有裨益。
金融培训,赚该赚的钱;公益培训,助该助的人。
她牵头组建起一支公益团队,踏踏实实地践行他们的理念:用商业的思维做公益,用公益的情怀做商业,力图推动中国公益与商业的结合……
这就是郭晓冰,以公益融入深圳,以公益走向全国。
1、融入深圳:“进门的那一瞬,就是一路人”
“我是从公益开始融入深圳的。”
郭晓冰告诉我们,至今她仍清晰记得与深圳公益界的第一次相遇。
2002年底抵达深圳后,“有一天,我从报纸上看到,云南那边有50个孩子,深圳一帮爱心人士整理出每一个孩子的情况,公开征集捐助人”,她萌发资助一个孩子的念头。
去到赛格培训中心,见到那次公益活动的发起人,礼周老师和徐斌老师,听取她们介绍云南孩子的具体情况后,毫不犹豫,当场认捐……
那天,除了认捐,还有结交,结交到一帮深圳公益界的朋友。
时至今日,已过去近二十年,有一次,礼周老师回忆起当年的初次相识,这样描述:“晓冰,从你进门的那一瞬间,我就知道我们是一路人。”
一路人,携手行,多年来,郭晓冰与礼周、徐斌两位老师早已成为好友。
就此踏上公益路,但多年来,郭晓冰一直不是专职的公益人,她有着自己的主业。
来深圳之前,她在山东成长、生活多年,结婚后又去江苏工作多年,一直在银行工作。来到深圳以后,最初从图书起步,写作和销售有关银行管理类的书籍,专注银行培训。
说到这里,要说回郭晓冰的第一本书。
从小对文学特别感兴趣的她,大学里学的是中文,毕业后“被迫”进入银行工作,让她一直觉得“那些数字毁了我的人生……”
“强迫”她的,不是别人,是她的母亲,母亲早年一直从事财政工作,她觉得从事经济工作特别好。
“于是我们家有很多孩子都被‘逼’到银行里面,最高峰的时候,我们家有8个人是做银行的,但没有一个人喜欢……”
郭晓冰笑称,纵使不喜欢,但也没办法。
用现在的话讲,“银行白领”小郭,妥妥一个文学青年,心中的文学火焰,一直熊熊燃烧……
她一直在执着地写作,写诗歌、写散文,笔耕不辍;曾经,拿过全国一个诗歌大赛的一等奖,去西柏坡领奖,现场作诗,又拿个特等奖……
有一天,郭晓冰突然醒悟:一个人如果不把职业跟你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,这是何等痛苦的事,不能等到退休以后,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……
及时醒悟,迅速上路。
她尝试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关于如何理财的小文章,其时,有关家庭理财、个人理财的话题,刚刚起步,少有人写。
写着写着,兴趣渐浓,如何写得跟生活更贴近?如何把难懂的专业知识写得通俗化?
她开始了第一次“跨界”。
特别喜欢《红楼梦》的她,灵机一动,何不把《红楼梦》跟理财结合在一块?
于是,就有了一本新颖又巧思的讲理财的书——《梦想成真》,活用《红楼梦》里的人物来讲个人理财——
“比如说刘姥姥,是非常保守型的一个理财人士,该给她配什么产品?不妨给她推荐存款、国债;假如是王熙凤,是一个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的人,那就给她配基金、信托……”
2.深圳印象:残酷的背后,更多的温情
带着《梦想成真》,来到追梦的城市。
在深圳待得越久,越适应这座城市的生活,越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多面。
郭晓冰感慨地说,“深圳这个地方,残酷的一面特别残酷,每一个深圳人来到深圳以后,都有一段特别艰苦的历史,都有一段熬不下去的辛酸……”
郭晓冰感慨地说,“深圳这个地方,残酷的一面特别残酷,每一个深圳人来到深圳以后,都有一段特别艰苦的历史,都有一段熬不下去的辛酸……”
她也不例外。
到深圳伊始,栖身城中村,住在握手楼,“那个时候每天下班回家,我都不敢穿西装,要换上牛仔裤,装作非常休闲地回去……”
但深圳又有特别温情的一面。
在深圳,大家一见面,都会互相询问:你是从哪里来的?
在郭晓冰看来,这一句寻常不过的问候,瞬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,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深圳人而言,大家都是客居啊……
你是客居,我也是客居,你经历过焦虑,我也没少受煎熬。
“所以深圳不同于其他城市,在深圳时间越长,你越会希望后来的人尽量少走弯路。”
城市如人,气质彰显。
残酷的表象背后,是更多的温情、更多的柔和、更多的包容。
2006年4月,深圳公益界发生了一件触动全国的事件,知名公益人、“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”丛飞去世,他留下的令人唏嘘的结局和背影,冲击到全国的公益圈。
郭晓冰也是感慨万千,痛心之余,开始思考:
我们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做公益?深圳是一个创新的城市,真正的公益之路,路在何方?
因缘际会,机会到来。
深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,想出一本反映深圳公益组织的书籍,想找一位既懂公益又擅写作的人选,徐斌老师推荐了郭晓冰。
采写的过程,是感动的过程。
郭晓冰和同伴,一次性访谈了深圳的整个公益圈,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动。
“一般人想象不到,在深圳如此商业化的一个城市里面,还有那么多人,那么执着地坚守做公益,默默地做了那么多善事,默默地探索出那么多创新的做法……”
新书定名:楚楚动人·深圳善行志。
缘何选定“楚楚动人”?
“楚楚动人,本意形容女子姿容美好,动人心神。深圳这些充满爱的善行,令深圳这座城市赏心悦目,温婉如玉。结册记之,让善行传播,让生活更加美好。”
书籍简介里如是解释,郭晓冰补充道,你慢慢去品味,于深圳恰如其分。
3.公益探索:传统献爱心到跨界“益加益”
继续说回郭晓冰个人的公益之路。
自从认识礼周老师、徐斌老师等人之后,郭晓冰与大家经常带着深圳的一些特级教师到贵州毕节、到深圳对口支持的一些地方,做支教、献爱心……
这些行为,现在看来,归属比较传统的公益范畴,真正给郭晓冰带来崭新的现代公益理念的,是一次于黄埔军校举办的“公益领导力”培训班。
那个培训班,由当时任教于中山大学的朱健刚教授牵头组织。郭晓冰之所以参与其中,得益于礼周老师的推荐。
彼时,朱健刚他们一共组织了三期,郭晓冰是其中的“黄埔二期”。
“我个人特别喜欢那种氛围,第一跟黄埔军校的大环境有关;第二是培训班上讲授的那些课程,让我们感觉很新颖、很触动……”
从培训中,郭晓冰深切体悟到,做公益,不是说有一颗善心就可以,也要讲究专业的手法,才有可能做好。
什么是专业的公益手法?如何更好地理解商业与公益?
学习归来,一边继续忙着金融培训的主业,一边继续做着公益,坚持学习。
后来郭晓冰专程去到美国哈佛,参加一个慈善研修班,参观波特教授创办的社会企业等等,眼界大开,公益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更新。
回看自己正在从事和擅长的金融培训,是否也可以跟公益相结合?
一念即生,即刻行动。她开始启发、带动身边的一帮商业培训师,开始涉足公益领域。
到公益领域做培训,培训什么呢?
众所周知,中国的公益行业,起步较晚,发展迅速,即使在深圳,也存在着生存难、筹款难等诸多问题……
郭晓冰和伙伴们,发挥所长,瞄准痛点,设计课程,开心上路。
于是,便有了“益加益”团队,团队的愿景和使命日渐清晰,那就是:培养公益讲师,助力公益伙伴,传播公益理念。
何为“益加益”?
郭晓冰解释,所谓“益加益”,一开始说的是“1+1”,是说每个人有两个身份,一个商业身份,再加一个公益身份;后来引申为做公益,个人先受益,去帮助别人,让别人也受益。
这也是公益界所熟知的“助人助己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多年来,郭晓冰和伙伴们开发出特别适用公益行业的一系列培训课程,其中有一套是针对青少年的财商课程,课堂气氛热烈,师生乐在其中。
又是经礼周老师介绍,郭晓冰结识了“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”的创始人潘江雪和吴冲,双方一见如故,一拍即合,她把这套课程放在真爱梦想的平台上,进入全国数千所中小学校,受到数以千万计的孩子们的追捧和喜爱。
4.团队文化:好的团队,就像一个焖烧锅
上文曾经提到过,中国的公益行业,起步较晚,发展迅速,优点与缺点并存,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问题,其中困扰太多人的问题便是:公益与商业,如何理清界定?如何让二者实现完美结合?
日常生活中,常见的一个情形是,有人经常会说“我们这是公益的”,言下之意,公益即是免费,公益与免费,划等号;更有甚者,太多的组织或个人,滥用公益,打着“公益”的旗号,做的事与公益无关……
类似案例,不胜枚举。
我问郭晓冰,“益加益”团队有没有遭遇类似的困扰?
她给出的答复是,他们很幸运,还没遇到过,更确切地说,其实不是幸运,而是他们长期为之而形成的一个结果,用一句话来概括:我们分得很清。
对此,郭晓冰给出了三点阐释:
第一,他们从不面向大众筹款,团队所需的经费,来自团队商业上的回捐,团队的老师们早已达成共识,不管谁出去做商业培训,要回捐一定比例给团队,用来做公益;
第二,团队所有的花费,包括公益方面的支出,全部透明,每一分钱花到哪里,人人透明,人人清楚;
第三,“益加益”涉足的两个领域,间隔比较远。做金融培训,面对的客户是银行,相对非常固定;培训的对象,也非常固定;培训内容相比公益培训,也不是一回事。
“我们一直在讲,我们是跨界的,我们的理念是,让商业的人具有公益的元素、公益的思想,让公益的人具有商业的思维、商业的逻辑……”
诚哉斯言,说易行难。
要想真正做到,首先必须明确,让商业的归商业,让公益的归公益。
郭晓冰坦陈,关于这一点,团队一开始也遇到过不同的声音,因为有的人从纯粹商业上一路走过来,没有做过公益;也有的人一路从事公益,没有做过商业……
如何化解这个难题?
她又给出了两条路径;
第一条,团队价值观的倡导,团队所有成员都要坚守一条底线,那就是内心的善良,“只需要按照这个底线,把同频的人聚集到一起,剩下的工作就好做了”;
第二条,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,在利益分配上做到非常清晰,“我们在团队内部一直讲,做公益,不是不讲利益,不是鼓励无偿付出,我们倡导非牺牲精神”。
商业上,谈好做什么,谈好报酬,一旦做好,应得收入,心安理得;
公益上,谈好怎么做,合理分工,一旦做好,助人助己,实现价值。
说到这里,郭晓冰分享了一个“焖烧锅”的理念。
这个理念,是她从一位台湾老师那里听来的,听后感受颇深,受益匪浅。
“一个好的团队,就像一个焖烧锅。”
郭晓冰进一步跟我们分享,焖烧锅下料前,比如有白萝卜、胡萝卜等,颜色本来是不一样的,一起下锅后,焖着焖着,焖到最后,就焖成了一个味道,这时再看颜色,白萝卜还是原来的白颜色,胡萝卜还是原来的红颜色……
“这就是一个好的团队,共性里面还有个性。一个好的公益团队,如果能做到‘焖烧锅’这样,那就太棒了”。
说回本文开头,熟悉郭晓冰的人,都乐于喊她“小一老师”。
何为“小一”?
“小一”,原本是郭晓冰的网名,寓意“小小的一个公民,也要负起责任”。
在参加黄埔军校那个培训班的时候,朱健刚、贾蔚两位老师率先以“小一”称呼她,叫着叫着,大家都叫起来,同去的团队成员姚菲提议:我们要不顺着“一”往下排吧……
由此,“益加益”团队的成员们,各人都有了公益路上的一个新“益名”:小一、不二、木三、利四、初五、顺六、瑞七、洪八、长九、美十、铃铛……
好玩又好记的“益名”,越叫越开,越叫越响,多年以来,伴随着“益加益”团队的发展和壮大,又被异地的伙伴们玩出新花样……
郭晓冰,在路上;“益加益”,在路上……
- 上一篇:williamhill在线体育秘书处召开二届十五次工作例会 2020/9/17
- 下一篇:李天驰:大学选对山大,创业选对深圳 2020/9/15